柠万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报道 > 文章归档

文章内容

广岛亚运会的主力区_广岛亚运会事件

tamoadmin 2024-11-10
1.中国男篮亚运会冠军2.我国以前有个女乒乓球运动员,跑到日本去了。3.1994年亚运会,何智丽喊“哟西”打败邓亚萍,如今过得怎样4.邓亚萍的故事:国乒第一位“

1.中国男篮亚运会冠军

2.我国以前有个女乒乓球运动员,跑到日本去了。

3.1994年亚运会,何智丽喊“哟西”打败邓亚萍,如今过得怎样

4.邓亚萍的故事:国乒第一位“大魔王”,20亿让她身背骂名

中国男篮亚运会冠军

广岛亚运会的主力区_广岛亚运会事件

中国男篮8次获得亚运冠军。

中国男篮自1974年以来参加过12次亚运会,8次获得冠军,分别是1978年曼谷亚运会、1986年汉城亚运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4年广岛亚运会、1998年曼谷亚运会、2006年多哈亚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和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

虽然亚运会男篮赛事不作为国际篮联的积分,但是这个比赛对于亚洲国家很重要,荣誉赛事。特别是对于中国,每次都是全主力出战。尽管中国男篮在亚运会等篮球比赛中遭遇了一些挫折,但他们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相信在未来的比赛中,中国男篮会取得更好的成绩,继续为中国篮球争光。

中国男篮亚运会成员

1、1986年汉城亚运会

教练钱澄海。王立彬、黄云龙、李亚光、宋涛、孙凤武、张勇军、王非、徐晓良、沙国利、张斌、宫鲁鸣、李锋。

2、1990年北京亚运会

教练孙邦。单涛、王非、马健、张勇军、孙凤武、宋力刚、宫鲁鸣、巩晓彬、李春江、张斌、张德贵、张斌、白江、王治单。

3、1994年广岛亚运会

教练蒋兴权。单涛、吴乃群、孙军、吴庆龙、阿的江、巩晓彬、刘玉栋、胡卫东、郑武、张劲松、刘大庆、王治单。

4、1998年曼谷亚运会

教练王非。王治郅、巩晓彬、孙军、胡卫东、范斌、刘玉栋、巴特尔、李楠、张劲松、李晓勇、章文琪、刘强。

我国以前有个女乒乓球运动员,跑到日本去了。

小山智丽

开放分类: 体育、明星、乒乓球

曾用名:何智丽

运动项目:乒乓球

国籍:日本

出生地:中国内蒙古赤峰市

出生日期:1964年9月30日

技术特点:右手横握球拍两面拉弧圈

主要成绩:

1982年 获中国全国调赛女子单打冠军

1984年 亚洲冠军

1985年 第3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冠军成员

1987年 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89年 退出乒坛,迁居日本,加入日本籍,改名为小山智丽

1992年 复出

1994年10月 日本广岛第12届亚运会上,接败前奥运会冠军台湾的陈静、中国的乔红和世界冠军中国的邓亚萍,夺得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

1994年12月 全日本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

1995年 瑞典公开赛女子单打亚军

1996年12月9日 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战胜中国的王晨,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小山智丽原名何智丽,原为中国上海运动员,国家队队员,右手横握球拍两面拉弧圈打法,1987年曾是世界排名第一。在中国的多年训练,为她打下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她的两面拉弧圈能有效地控制住对手的进攻,一旦对手露出破绽,她亦能后发制人,致对方于地。1993年第42届世乒赛代表日本队复出,被中国队陈子荷阻止在前8名之外。1994年第12届亚运会上,她连胜世界1、2、7号选手,获女单金牌,引起轰动。日本天皇认为,小山智丽是中国为日本培养的亚运会冠军。她在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被中国选手乔红3:0淘汰。

“小山智丽”风波

1994年10月13日晚,广岛郊区的亚运会乒乓球馆。

当小山智丽以3∶1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乒坛“大姐大”邓亚萍斩于拍下,夺得亚运乒乓球女单金牌时,这位中国“海外兵团”的重要一员,忍不住痛哭失声。

无数中国人坐在电视机前目睹了这一时刻,目睹了曾是炎黄子孙的小山智丽,站在领奖台上,面对着太阳旗在日本国歌声中冉冉升起而百感交集。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也是一个令众多中国人难以接受的时刻。人们无法容忍一个喝黄浦江水长大,为中国教练精心培养的运动员却在亚运会这样重大的国际比赛上为别国夺得金牌。

“汉奸”、“叛徒”、“卖国贼”......一时间,中国人久已不用的骂词扑向了千夫所指的小山智丽。

对于她在场上大叫“吆西”,听起来确实极为刺耳,尽管圈内人透露,这是她在国内打球时就养成的习惯,但人们宁愿听她喊“好球”,或其他什么口头语。

比赛间隙,当中国记者想采访时,她不是盛气凌人,就是嘣出几句日语搪塞。以至有中国记者损她:“何智丽,你难道连中国话都不会说了吗?”

有关小山智丽夺冠在中、日两国所引起的不同反响是令人深思的。

小山夺冠的第二天,翻开日本各大报纸,反应都相当冷静,大都引述她自己夺冠后的表露,没有任何民族情绪的渲染;但国内各传媒的反应却相当强烈,许多报纸为此发表述评,内容以责骂小山智丽为主,一家京报甚至发起一次题为“小山智丽的挑战”大讨论。那么,小山智丽到底在向谁挑战?

小山智丽的挑战,不仅是在挑战中国乒乓球界和中国旧的体育体制,亦是在挑战我们在诸多领域内的不合理的人才制度。如果我们不对不合理的旧体制进行大胆改革,那我们将来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枚乒乓球金牌。

“让球事件”

人们常说的“让球事件”发生在1987年印度新德里举办的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

在女子单打项目进入半决赛时,出现了三英战吕布的局面。即中国三名选手何智丽、管建华和戴丽丽面临韩国选手梁英子一人的挑战。半决赛对阵形势为何智丽对管建华,戴丽丽对梁英子。梁英子是韩国的一名实力超群的老将,在以前的比赛中屡挫中国选手,是中国队夺冠的心腹大患,但年龄不饶人,体力成了她问鼎的最大障碍。基于此,中国代表团教练组决定,由打法稳健的削球手管建华在决赛中把关,一旦梁英子进入决赛,依靠管建华的削球,用持久战消耗梁英子的体力,并战而胜之。当时,何智丽未表示任何异议。

当天下午,戴丽丽对梁英子的比赛早一小时进行,比赛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一直打到决胜局。而晚一小时的第二场半决赛却进展神速,“轻装上阵”的管建华显然提不起比赛兴趣,一上场就连失两局,但因为她“胸有成竹”,仍旧不以为然。相反,何智丽却杀红了眼,当第三局开始,局面没有任何改观,何智丽一路领先,打到18比10,教练们傻了眼,管建华慌了神,全部向何智丽使眼色。一刹那间,何智丽有所动摇,连输10分,18比20。教练们刚缓了口气,这时,何智丽咬了咬牙,一口气连得四分,把自己送入了决赛,也从此踏上了叛逆的不归之路。比赛一打完,管建华顿时泣不成声,“不是说好了吗,要改变决定也该告诉我一声啊”,为了不让这一幕太尴尬,一位女教练赶紧把管推进卫生间。其他教练被这一切惊呆了,醒悟之后,纷纷佛袖而去。

在何智丽与管建华的半决塞结束时,另一场半决赛打到第五局,梁英子体力渐显不支,戴丽丽占据了优势,打到了18比12,胜利在望。这时,戴丽丽忽然发现场内一片哗然,扭头一看,教练已经全不在场,再一看比分,戴丽丽成了丈二和尚(她当然事先也知道领导决定),“不是管建华赢吗,怎么会这样”。一时间,戴丽丽脑子一片空白,无心恋战,梁英子抓住战机,连得9分,里逃生。中国代表团的形势顿时严峻起来,在那个下午,没有人去理睬何智丽,也没有人对她进行指点,在晚上的决赛中也是如此。在有着让球悠久历史的乒乓球队里,出现当仁不让的事,怎么看也是大逆不道。

晚上的决赛,由于下午戴丽丽的顽强阻击,也由于何智丽的殊一博,梁英子没有续写奇迹,以三局较接近的比分败落,3:0,何智丽为中国队保住了金牌。

而先前有一点可能很重要。在事前进行的8进4的比赛中,何智丽与队友陈静狭路相逢。陈静当年还是默默无闻的小辈,而何智丽已经展现了锋芒,在比赛中,陈静先胜一局,这时,教练根据形势作出陈静让球的决定,何智丽遂兵不血刃,连胜三局进入四强。而在半决赛前,何智丽始终没有向管建华或教练陈述自己不让球的决定,对管建华来了个突然袭击,我个人认为有胜之不武之嫌。在这里不必要评论何智丽和教练谁是谁非,只想告诉各位,乒乓球让球传统由来已久,包括60年代的庄则栋成就三连冠霸业,其中就包含李富荣(三连亚)和其他对友的无私让球。更有甚者,到了70年代,为了照顾中朝友谊,中国女单选手张力,连续两届决赛让给朝鲜选手朴英顺。乒乓让球观念,实在是根深蒂固。

在以后进行的1988年奥运会参赛资格选拔,中国队共有5名选手获得女子单打资格,她们是何智丽,戴丽丽,焦志敏,陈静和李惠芬,但只有3人可以入围。教练反复斟酌,定下了后三人参赛的决定,并将何智丽作为陈静,戴丽丽作为李惠芬的替补(不排除何智丽的落选有“让球事件”因素起作用)。戴丽丽显示了一名老队员的风范,认真陪练直到队伍出发的前一天,而何智丽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神龙见首不见尾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某上海乒乓名宿,60年代乒乓女子世界冠军,何智丽的启蒙教练,在报纸上公开表示了对选拔制度的不满及对何智丽的声援,而“让球事件”也在此时被暴光,引来极大争议,也惊动了国家体委。一时间,乒乓女队鸡犬不宁,而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张顶住压力,坚持原方案不动摇,并以自己的教练席位做保。在奥运会上,陈静,这位顶替了世乒赛冠军何智丽参赛的,来自湖北的初出茅庐的新手,克服重压,勇夺女单冠军,为张燮林出了一口恶气,也最终平息了“让球事件”带来的惊涛骇浪。奥运会结束后,何智丽远赴东洋,嫁给日本人小山英之,改名小山智丽,一度销声匿迹。而两年后,奥运会冠军陈静,在落选亚运会参赛资格后,也去了台湾。

1988年奥运会6年后,也就是1994年广岛亚运会前夕,小山智丽重出江湖,代表日本参加乒乓球女单比赛。在赛前,她向日本各大媒体“揭露”了她在中国时受到教练“残酷迫害”的内幕,并表示了报仇的决心。以后留给中国人的记忆就是小山智丽在场上一口一个“呦西”,以及战胜了邓亚萍夺冠后欣喜若狂的丑态。更恶劣的是,小山智丽赛后表示,为日本拿到亚运会冠军比为中国拿到世界冠军还要高兴,“我非常热爱自己现在的祖国(日本)”。而陈静,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与邓亚萍争冠,当看台上出现了一名分子,挥动招摇过市时,先前发挥出色的陈静在决胜局突然大失水准,以7:21败落。

1994年亚运会,何智丽喊“哟西”打败邓亚萍,如今过得怎样

众所周知,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在中国十四亿人口中,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会打乒乓球的人比比皆是、俯首皆拾。国人把乒乓球既当成一项 体育 运动,又当做是大众的 娱乐 项目。因此,民间拥有许多业余选手,他们的技术的水平也是很高的。曾经有人戏言: 如果参加世界级别的乒乓球比赛,用不着出动国家队,各省的乒乓球运动员就可以拿下世界冠军! 虽然是民间戏言,但也是大实话。

1959年,22岁的中国队男单选手容国团为中国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自此,中国乒乓球队开始了崛起之路。据统计,几十年来,中国乒乓球队共为祖国夺取一百二十多个世界冠军。中国乒乓球队也从最初的追赶者,变成了世界乒坛的领跑者和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峰。全世界各国的乒乓球队都以中国乒乓球队为标杆,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战胜中国队。

其实,乒乓球起源于英国。因其打击时发出“pingpang”的声音而得名。以前,欧洲许多国家都喜欢打网球。但由于受到天气和场地的影响,英国有些大学生便把网球移到室内,以餐桌为球台,书或本子作球网,用羊皮纸做成球拍,在餐桌上打来打去。

但是,作为发明国的英国,包括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没有在乒乓球的领域取得过太多荣誉。反而是日本队,曾经在一个时期内雄霸世界乒坛。直到后来中国队的崛起,终结了日本队的优势地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乒坛“老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乒乓球在中国已经完全超出了它本身的 体育 运动范畴,它更多的是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代表。

此时,作为乒坛霸主的中国乒乓球队拥有众多的世界一流选手,原本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国家队: 根据世界乒联的规定,参加比赛是有一定人数限制的。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队员可以参加比赛。这就意味着,将要有一大批平时刻苦训练的优秀的运动员无法参加比赛。

因此,国家队在每次出征比赛前,在参赛队员的选拔上都会做到慎之又慎。说句实话,能够入选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选手都是国内顶尖高手,也是世界级的高手。他们在平常的训练中也都互有胜负,竞技水平不分伯仲,差距也只在毫厘之间。因而,对于参赛的名额竞争地十分激烈。

为了保证比赛的成绩,教练组除了优中选优之外,还要考虑每一位选手的自身特点。那些心理素质好、意志力顽强的运动员成了首选目标。同时,还要结合运动员技术特点进行组合搭配。比如,队里除了要有进攻性打发的运动员外,还要搭配防守能力强的选手。因为,乒乓球团体比赛的这块金牌的分量很重。

然而,有个别运动员在国家、集体的荣誉面前,丧失了立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违反了组织原则,打乱了教练组的技战术安排,给国家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1987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半决赛上,有三名中国选手进入了半决赛,她们是何智丽、管建华和戴丽丽,还有一名韩国名将梁英子。对阵的情况是何智丽对管建华、戴丽丽对梁英子。

当时,教练组对局面做了分析: 戴丽丽如果输给了梁英子,那么梁英子就会在决赛上与何智丽和管建华之战的胜者相遇。梁英子和何智丽有过几次交锋,比较熟悉何智丽的打法。而且,又在前不久的亚运会上战胜过何智丽。反观管建华这名选手,她的实力和何智丽旗鼓相当、不分上下,不管是在国内的比赛还是平时的队内训练,两个人都互有输赢。最关键的是,梁英子以前没有和管建华交过手,对她的打法不熟悉;还有,管建华是削球,对方要拿一分需要打十几个球,体力消耗较大。特别是在前面的几场比赛中,管建华表现出色,击败了众多国外高手,赢得了“狙击手”称号,成为了中国队的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

半决赛上,何智丽和管建华相遇了。管建华按照教练组的安排尽量保持体力,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对付梁英子,因而她并没有使出全力。但是,何智丽在赛场上并没有服从教练组的安排,她一味地狠杀猛打,击败了管建华。

何智丽的做法打乱了教练组预先的技战术安排,也影响了戴丽丽对梁英子的比赛节奏。在第五局决胜局的比赛中,本来一路领先的戴丽丽在得知何智丽和管建华的比赛结果后,心理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竟然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意外地输给了梁英子。

虽然,在接下来的冠军争夺战中,何智丽战胜了梁英子夺得了冠军。但是,她的个人英雄主义的狭隘的观念遭到了组织上的批评教育。面对组织上帮助教育,何智丽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态度。

1989年,何智丽选择了退役。随后,她远赴日本定居,并且加入了日本国籍,同时,也将自己的名字何智丽随日本丈夫小山英之改为了“小山智丽”。

其实,早在四年前,何智丽就和日本青年小山英之相识了。小山英之出身于日本大阪市的名门望族,父亲小山藤兵卫是当地知名人士,他对中国十分友好,曾经担任大阪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小山英之是他的第三个儿子,他是一名土建工程师。

小山英之全家都是乒乓球迷,他的父亲小山藤兵卫由于喜欢乒乓球,被推举为大阪府乒乓球协会名誉会长。小山英之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爱好 体育 ,尤其喜欢打乒乓球。虽然他不是专业运动员,但他的乒乓球技术水平很高,小山英之曾经获得过日本大阪府池田市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而且,他还是大阪府乒乓球协会常务理事兼业余教练。

由于有着共同的爱好,加上何智丽在世界乒坛的地位,二人很快就结婚了。

婚后,何智丽就在丈夫小山英之的帮助下恢复了训练。不过,与国内相比,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训练的规范化都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何智丽的心里好像憋着一股怨气,她几乎是在疯狂的状态下拼命地训练着……

1993年,何智丽代表日本队参加了第42届世乒赛。这是她第一次代表日本队参赛,何智丽太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了。不过,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命运还是和她开了个大玩笑。在八分之一比赛时,何智丽被中国队的陈子荷击败淘汰。

1994年,亚运会在日本的广岛市举行。何智丽这次准备的十分充分,在乒乓球女子单打比赛上,她代表日本队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在决赛中迎来了有“大魔王”之称的邓亚萍。

当时,邓亚萍年仅21岁,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单打与女子双打两枚金牌得主,也是当时国际乒联世界排名第一的女选手。而此时的何智丽已经是30岁的老将了,而且,她已经多年没有参加世界级的大赛了。因而,对于这样一场比赛,外界一致认为邓亚萍必胜无疑。

但是,何智丽在决赛上的表现却出人意料之外。当时,何智丽一上场就十分兴奋,她在球台前不停地跑来跑去,嘴里还喃喃自语着。比赛开始后,何智丽更是兴奋异常,每当她打出一个好球或者得到一分时,她都会紧握着拳头,高声地用日语狂喊着“吆西”。 何智丽的这种举动不仅令在场的邓亚萍有些吃惊,更是令电视机前的广大中国观众感到愤慨。大家很难理解,一个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并且被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培养多年的优秀选手,竟然在加入日本国籍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面对着自己昔日的队友和电视机前亿万名中国观众,高喊着日语挑衅着国人 情感 底线。

就这样,在何智丽的疯狂喊叫下,邓亚萍竟然意外失手输给了何智丽。

其实,早在何智丽和小山英之结婚的时候,小山英之的家里面就有反对的声音。小山藤兵卫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一家在美国发展、二儿子定居在新加坡,只有三儿子小山英之守在身边。何智丽和小山英之结婚后,就和丈夫小山英之的父母一起生活。

当时,小山英之的哥哥对于何智丽和小山英之二人的结合并不赞成。他们的理由是小山家是日本的名门望族,他应该娶一位日本女性为妻,以保证下一代血统的纯洁性。但是,小山英之在父母的支持下,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国姑娘何智丽。

在亚运会上获得了乒乓球女单冠军后,何智丽的欲望有些膨胀,她认为击败了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邓亚萍,就等同于自己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世界乒乓球女子单打的最高水平。于是,何智丽加紧训练,她把目标放在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

然而,这次命运的天平却没有为她再次倾斜。在八分之一比赛中,何智丽被中国姑娘乔红以3比0直接淘汰出局,她的奥运冠军梦被彻底击碎了。同时,让她意想不到是,她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原来,何智丽一直引以为傲的日本丈夫小山英之“出轨”了,而且,“出轨”之事竟然发生在她的“眼皮子”底下,小山英之“出轨”的对象是何智丽担任教练的一名年轻的日本女队员。这名女队员身高仅1.4米,是一位“袖珍女郎”,她比小山英之年轻22岁。

众所周知,何智丽是一名上海女孩,但是她缺少一般江南女子的那种温婉贤淑,她的性格直率、倔强,甚至有些偏执。这一点,从她违反教练的技战术安排,到离开中国国家队加入日本国籍,再到在亚运会上狂喊“吆西”上看,何智丽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

何智丽得知真相后彻底崩溃了,她第一时间搬出了小山英之的家,并迅速地向法院提出了离婚申请。鉴于小山英之“出轨”在先,法院判决了小山英之赔偿何智丽650万日元。同时,何智丽还通过法院索回了何智丽借给小山英之亲戚的4万元美元。

离婚后,何智丽也反思了自己的这段异国恋:一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两个不同背景的人走到一起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二是小山英之家是日本的名门望族,虽然是跨国婚姻,但门第观念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三是自己平时忙于训练,忽略了丈夫的存在。更为可惜的是,自己对比赛的成绩过于看重了,以至于没有时间要孩子,这是导致婚姻破裂的根本原因。

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上,36岁的何智丽再次打进八强,在四分之一决赛上,何智丽遭遇到中国队头号选手王楠。此时,王楠没有给何智丽任何机会,她以3比0击败何智丽。

从此,何智丽逐渐淡出赛场,结束了职业运动员的生涯。

何智丽离开赛场后,她成为了一家日本银行乒乓球队的总教练。不过,有一点让很多中国球迷难以理解:何智丽离婚后,一直仍用“小山智丽”的名字。对此,何智丽解释说: 一是因为“小山智丽”在日本已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她不想做没有名气的人;二是在日本,改名的手续很麻烦,她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改。

2004年,何智丽用自己的积蓄在大阪繁华地段买了一套很大的房子,她没有再婚,而是一个人过起了独居的生活。

对于自己未来的婚姻,何智丽这回下定了决心,再也不嫁日本人。她想找一位中国丈夫,最好是上海人。她希望未来的丈夫是一位对感情忠诚的男人,要能够关心她、体贴她。她甚至列出了具体条件:个子要高些、相貌要说得过去、经济条件不能太差,最好有外籍护照,便于进出日本。

不过,由于何智丽性格固执,导致了她不善于交际,因此,她中意的“白马王子”始终没有出现。

2005年,第四十八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举行,何智丽应中国国家 体育 总局乒羽中心的邀请作为嘉宾回到上海。这次上海之行,令何智丽深受感动。回想起当年她过激的做法,祖国却对她给予了宽容与谅解。

弹指一挥间,几十年过去了。何智丽也从一名性格刚烈的运动员慢慢地变成了一位柔和的女性。不过,有一点令她憾的是,与何智丽同一时期的中国国家队的几名主力女队员,她们所取得的成就和现在的 社会 地位,是何智丽无法比拟的。或许,这种失落感将伴随何智丽的一生。

邓亚萍的故事:国乒第一位“大魔王”,20亿让她身背骂名

1973年邓亚萍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乒乓球世家,父亲邓大松年轻的时候是河南省队的主力,拿过中南五省男子单打冠军,退役之后在河南省队执教。

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邓亚萍自然是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了乒乓球,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邓大松就经常带着她到工人俱乐部看别人打球。

从5岁的时候邓亚萍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练球,刚开始邓亚萍拿的是直拍,但由于等腰个子长得慢,胳膊短,于是第二年起父亲就让她改打横拍。

邓亚萍打球时特别认真,但是脾气不太好,一输球就急,拉住对手不让人家走,非要再和人家打一场不可,也是因为这个急脾气,父亲经常教育邓亚萍。

教育之后会在回家的路上给邓亚萍分析输在哪了,下来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那,而母亲总是扮演着两人之间“和事佬”的角色。

父亲给邓亚萍特殊制定的训练方式,两年间练的全部都是正手攻,这在以往的乒乓球训练教科书中是完全没有的。

尽管邓亚萍训练非常刻苦,实力也不错,但是在邓亚萍10岁在一年她遇到了打乒乓球以来第一个最大的挫折。

父亲告诉她因为她的个头太矮,所以河南省队不要她,此时10岁的邓亚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毕竟练习乒乓球以来,父亲一直激励她进入省队之后在进入国家队,她也一直以此为目标的。

不过父亲接下来又告诉她:“别人说你不行,你更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训练才行”。

就这样邓亚萍比之前训练更用功,练习全台单面攻的时候,邓亚萍在腿上绑上沙袋,脚底血泡连着血泡,她挑破血泡裹上纱布接着练。

1983年邓亚萍离开家来到了郑州市乒乓球队,一边训练,一边读书,当时在乒乓球队旁边有一家旱冰场,邓亚萍看着很多队员都去那里玩,她也想去,但是父亲却害怕她受伤影响训练,不允许她去。

于是有一天,邓亚萍就偷偷跟着队友一起去旱冰场玩,父亲到宿舍去找她,看她不在,就找到了旱冰场,看到她在里面玩,直接大发雷霆,照着邓亚萍的屁股就是一脚。

自此之后邓亚萍在训练上更加的刻苦。

当时省队不要邓亚萍,但是邓亚萍也并没有因此而对她们有其他的看法,她当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她要打败河南省队的运动员,于是邓亚萍在半年之后的一场比赛上,就和队友一起打败了河南省队的运动员。

只不过直到1986年邓亚萍才进入河南省省队,而且是以借调的名义,在进入河南省队之后,4月份全国乒协杯比赛中邓亚萍和队友就代表河南省拿到了团体之后,年底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更是代表河南队拿下了团体和个人两个冠军。

这一下邓亚萍彻底地在省队立足了,哪怕是此前说出邓亚萍个子矮的领导们面对邓亚萍的成绩也是无话可说。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再次获得了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从而正式地进入到国家队中。

并且在进入到国家队的同年,首次参加亚洲杯的邓亚萍就在决赛中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子单打银牌获得者李惠芬职业生涯第一次拿到亚洲冠军。

1989年,邓亚萍与乔红搭档参加世乒赛,首次参加世乒赛就获得了女双冠军,成为了当时国乒 历史 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而且在此之后邓亚萍的世界排名也是第一次上升到世界第一。

1990年,邓亚萍与队友一起参加第一届团体世界杯,就拿下了女团冠军。

1991年对于邓亚萍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8岁的她终于是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她先是在第41届世乒赛上拿下女单冠军,这是她第一个女单冠军,又在之后的“萨马兰奇杯”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上再次夺冠。

在世乒赛上邓亚萍还认识了一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当时邓亚萍夺冠之后,国家队的翻译告诉邓亚萍:一会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要给你颁奖。

邓亚萍也不认识萨马兰奇,就想着谁给颁奖不都是一样的吗。

颁完奖之后萨马兰奇还邀请邓亚萍前往国际奥委会访问。

于是没过多久邓亚萍一行人就应邀前去访问,去到国际奥委会之后,萨马兰奇的秘书就出来迎接她们,当时国际奥委会门前有两杆旗,一个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旗,一个是五星红旗。

秘书就告诉邓亚萍这个五星红旗是主席专门安排的,到了之后萨马兰奇还告诉邓亚萍:“你知道吗,你是全世界运动员里面,第一个我正式邀请到国际奥运会访问的人”,这让邓亚萍就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1992年,邓亚萍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最终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单和女双两块金牌。

女单颁奖嘉宾也是萨马兰奇,这是1991年邓亚萍访问国家奥委会的时候两人的“约定”,萨马兰奇当时告诉邓亚萍巴塞罗那奥运会你拿冠军,我还给你颁奖。

1993在年邓亚萍和队友再一次拿到了世乒赛女团冠军,不过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邓亚萍却是输给了日本运动员小山智丽(何智丽)。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小山智丽此前是中国女队的主力运动员,揭露了中国队“让球丑闻”之后,去到了日本,并且在打球的时候满嘴“呦西”“八嘎”。

也不承认自己之前是中国运动员,所以在女单决赛之前,很多人都想邓亚萍一定要击败小山智丽,可能正是压力太大,邓亚萍最终输给了小山智丽。

这让她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来,此时邓亚萍的父亲又是打电话安慰她,告诉她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

于是在1995年的世乒赛上邓亚萍一人就夺得了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并且在这一年邓亚萍还跟随时任中国体委主任的伍绍祖访问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见到邓亚萍之后,告诉她:“1996年奥运会你拿冠军我还给你颁奖”。

于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邓亚萍再一次获得了女子单打和双打两枚金牌,萨马兰奇也兑现承诺在获得女单冠军颁奖典礼上给邓亚萍颁奖,两人也留下了这一张经典颁奖照,以及一段国际体坛广为流传的“友谊”。

1997年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再次获得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之后邓亚萍开始淡出国家队,并于1998年正式宣布退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同龄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

在退役之后邓亚萍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在1996年年底邓亚萍就被萨马兰奇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而当时国际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法语和英语,邓亚萍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

于是在1997年邓亚萍就开始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英语。

刚进入清华大学之后,老师想看看邓亚萍的英语水平,于是就让她先写出26个英文字母,于是邓亚萍费尽心思,写出了26个大小写不一的英文字母。

就是这样的基础邓亚萍开始了在清华的学习,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对于邓亚萍来说无异于是天书,我只能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之后回到宿舍在翻字典,记硬背。

她也给自己指定了一个学习目标: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在整理老师讲的内容,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上床睡觉。

就这样凭借在运动员时期就练出来的那种坚韧的耐力,邓亚慢慢地坚持了下来,并且在1998年年底,在学校几位老师的建议下,在清华大学和 体育 总局的批准下,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刚到英国之后邓亚萍举目无亲,上课的时候根本就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而且她当时是自费去到剑桥大学学习的,在资金上也是非常节省。

基础差,就用毅力和时间来弥补,所以邓亚萍在剑桥大学那段时间几乎是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所幸邓亚萍的努力终究是获得了回报,再回到清华之后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01年的毕业典礼上,邓亚萍可以流利的用英文向老师致词。

2001年邓亚萍再次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其实邓亚萍更喜欢剑桥大学,但因为诺丁汉大学有着全英国最好的外语系,所以她还是选择了去到诺丁汉大学。

在2002年邓亚萍获得了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之后她有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并且也是在英国邓亚萍遇到了自己的初恋队友林志刚,两人“旧情复燃”。

1986年,14岁的邓亚萍从河南队升入国家队,15岁的林志刚从广东队升入国家队,两个同样喜爱乒乓球的少男少女就这样相识了。

林志刚当时在男队表现同样非常的出色,和王涛、刘国梁合作拿到过多个男双冠军,于是两人就彼此吸引着对方。

在1993年21岁的邓亚萍和22岁的林志刚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两人非常小心地爱着,因为当时国乒有着“禁爱令”。

但即使是这样“眼尖” 的领导还是发现了两人的不对劲,于是就有领导找林志刚谈话,没过多久林志刚就被“调整”回广东队,这也导致了两人的感情有了5年的“冷冻期”。

2002年林志刚给邓亚萍发了一条信息,当时林志刚是在法国的俱乐部打球,而英国与法国一海之隔,林志刚就邀请邓亚萍去看他打球。

就这样一来二去,本来就有感情的两人再次握住了彼此的手,这一次再也没有放开,2004年两人在北京结婚,2006年邓亚萍在法国巴黎生下了儿子林瀚铭。

2008年邓亚萍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且在回国之后她也正式升任国家 体育 总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

2010年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

邓亚萍上任之后准备在商业上大展拳脚,在2011年8月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邓亚萍称:“其实竞技 体育 与互联网工作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可能也正是这种运动的“搏杀”心理,使得邓亚萍在管理即刻搜索上有点失策,她上任之后注重技术,于是拉来了前谷歌中国的几位工程师和很多骨干员工,组建了一支技术队伍。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只不过邓亚萍只注重技术,公司80%的员工都是工程师,销售、市场、产品和客户等等人员全部跟不上。

所以上任即刻搜索总经理不到三年,即刻搜索就从日租金约4万元的北京某高档写字楼搬到了南五环外的大兴区,甚至还有一屁股的负债。

坊间传闻邓亚萍任职即刻搜索总经理期间亏了20亿,不过据公司员工透露没有这么多,但整体确实是亏的。

至此之后这件事就成了邓亚萍永远的“污点”,在2016年邓亚萍宣布辞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的职位,下海经商。

辞职之后她先是与俞敏洪合作,又创立 体育 基金等等,但都没有做出太大的成就。

现在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综艺节目以及央视的乒乓球解说席上看到她。

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在 体育 运动上能够成功,并不代表在商业上就会成功,人最主要的还是看清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