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万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专题报道 > 文章归档

文章内容

苏维埃对阵克拉斯诺_克拉斯诺对苏维埃之翼

tamoadmin 2024-11-08
1.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人物生平2.《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主要讲了什么?3.克里米亚的行政区划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人物生平 赫鲁晓夫18

1.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人物生平

2.《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主要讲了什么?

3.克里米亚的行政区划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的人物生平

苏维埃对阵克拉斯诺_克拉斯诺对苏维埃之翼

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出生于俄罗斯南部一个名叫卡利诺夫卡的村庄(在今库尔斯克州境内)。他的父母亲都是贫苦的农民,家里有一位年长他两岁的姐姐。父亲不久就离家迁徙到顿巴斯一带工作,当过铁路工人、矿工和砖厂工人,挣到了足够的钱后又返回家中。

赫鲁晓夫在卡里诺夫卡接受过四年的学业,他的老师丽迪娅·舍甫琴科使他接触到了一些沙俄时代违籍,并鼓励他继续接受教育。但家庭糟糕的财政状况使他不得不离开学校,并于1908年随父母移居到顿巴斯城市尤索夫卡。14岁的赫鲁晓夫在工厂中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钳工。

1914年他与耶弗罗西尼娅·皮萨雷娃结婚。第二年,他们 的女儿尤莉娅·赫鲁晓娃降生。两年后他们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列昂尼德·赫鲁晓夫。 他逐渐产生了对政治的兴趣,1912年5月,赫鲁晓夫为勒拿河大屠杀中被的金矿罢工者家属筹集了一笔捐款,当地警察局得知后通知他所在工厂的主管机构,工厂随后将他解雇。之后他来到鲁钦科夫附近的矿井工作。

期间他参与了社会民主工党的宣传活动。他还曾一度打算移民美国。1914年7月28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赫鲁晓夫因其优秀的技术工人身份,他被免召入伍。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并领导当地的罢工和反战示威活动。

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罗斯帝国灭亡。同年5月29日,赫鲁晓夫当选为鲁钦科夫苏维埃主席。由于当时在乌克兰地区有多股政治势力,赫鲁晓夫自称他在当时还搞不清楚它们的立场,直到1918年他才选择加入布尔什维克阵营。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更倾向于孟什维克立场。1918年3月德军占领乌克兰,赫鲁晓夫逃回老家卡利诺夫卡,年底他加入红军,并很快成了政治委员。俄国内战带来了严重的饥荒,赫鲁晓夫的妻子耶弗罗西尼娅·皮萨雷娃在他从军期间于斑疹伤寒。内战结束后,赫鲁晓夫重返顿巴斯鲁钦科夫的煤矿工作。

1921年弗拉基米尔·列宁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赫鲁晓夫在鲁钦科夫煤矿担任副主任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他不久就被任命到附近的帕斯图赫夫煤矿担任主管,但是他没有接受任命,而是申请去刚刚开办的工人培训班学习(这个培训班后来成为顿涅茨克国立工业大学)。由于政治事务缠身,他的老师认为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1922年赫鲁晓夫和马鲁西娅结婚,但两人很快又离婚了。

不久后他又与乌克兰裔***人尼娜·彼得罗夫娜·库卡尔晓克结婚,但两人却一直未做结婚登记,直到1965年赫鲁晓夫下台为止。1923年12月,赫鲁晓夫参加了尤索夫卡地区***委员会的第四次会议,同月他加入了委员会成为政府官员中的一员。他一开始曾短暂的支持列夫·托洛茨基的反对派,反对约瑟夫·斯大林的政治路线,然而对此赫鲁晓夫本人事后从未承认。1925年7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斯大林诺(以前的尤索夫卡)附近的彼得罗夫-马林斯基区的党委书记。不久之后,他又作为斯大林诺的几位代表之一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四届联盟***代表大会。 1925年,在乌克兰党委书记拉扎尔·卡冈诺维奇的提拔下,赫鲁晓夫迅速提升,1926年12月他被提升为斯大林诺***委员会的组织部部长与斯大林诺党组织的副书记。9个月后,赫鲁晓夫帮助安排了自己上司莫伊谢因科的下台。1928年卡冈诺维奇将他调到乌克兰首府哈尔科夫,并提拔他成为乌克兰中央委员会组织部部长。不久后又将他调往基辅。

1929年赫鲁晓夫跟随卡冈诺维奇来到莫斯科,进入斯大林工业学院继续接受教育。虽然最后他没有完成学业,但在政治上却飞黄腾达。当时工业学院正充满反斯大林的“右派分子”,赫鲁晓夫积极响应学校党委攻击那些右派分子,并协助《真理报》指控和告发他们,他自己则很快成为学校所在的鲍曼地区的会议主席。在学校期间赫鲁晓夫还结识了斯大林的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他在回忆录中将她称为自己“幸运的**”,并认为她会在斯大林面前提到自己的表现。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赫鲁晓夫的地位还很低,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其实是卡冈诺维奇。1930年赫鲁晓夫成为莫斯科最大的区克拉斯诺普雷斯奈斯基区的党委书记;1932年他成为莫斯科党组织在卡冈诺维奇身后的第二书记;1934年他被任命为莫斯科市的党组织领导并入选苏共中央委员会。

在此期间,赫鲁晓夫和卡冈诺维奇全力投入莫斯科地铁的修建工作。一次他们要求工人连续工作48小时,并无视技术人员坍塌危险的警告,结果导致了严重的事故,这些事故最后只是作为为伟大事业服务的英雄主义事迹记录而已。尽管地铁的修建未能在计划日期内完成,赫鲁晓夫还是因为自己表现而被授予列宁勋章。1935年他被任命为莫斯科州州委第一书记。 1934年,斯大林发起了大规模政治清洗,赫鲁晓夫则是斯大林路线最起劲的鼓吹者之一。在审判期间,他要求处格里哥里·季诺维也夫与列夫·加米涅夫:“任何一个对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功、对我党在伟大的斯大林同志领导下所取得的胜利感到欢欣鼓舞的人都会发现,对于这些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集团唯利是图的法西斯走狗,我们只有一句话,就是处他们。”赫鲁晓夫还协助逮捕并消灭他自己的同事与朋友。在莫斯科市委和省委党组织的38名高级官员中,只有3人得以幸免。在莫斯科地区的其他城市与地区的总共146名党委书记中,有136人“被镇压”。

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说“几乎所有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遭到了逮捕。”按照程序,清洗行动必须得到赫鲁晓夫签发的逮捕令,而在帮助他的朋友与同事方面他却做得很少,甚至什么都没有做。1937年6月27日,确定了在莫斯科州抓捕3.5万名敌人的定额,其中要执行的大约有5000人。赫鲁晓夫则要求将生活在莫斯科的约2000名前富农消灭,以部分完成规定的定额。7月10日,他向斯大林报告说莫斯科省市已经逮捕了大约41304名“罪犯与富农分子”。在同一份文件中,他自己圈定了8500名应该执行刑的“第一类”敌人。

但赫鲁晓夫也很快遇到了麻烦,他向卡冈诺维奇坦白了,他在1923年与托洛茨基主义的关系,后者催促他向斯大林说出这些事情。斯大林接待了赫鲁晓夫,起初斯大林劝告他在党员大会上不要提及这件事,但是在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的建议下,又认为他最好还是在公开场合坦白。于是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供认了自己曾经的犯罪行为,并补充说斯大林“知道我犯的错误”,结果他的“坦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并立即被重新选入党委。

1937年底,斯大林任命赫鲁晓夫为乌克兰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于1938年1月到达乌克兰首府基辅。在他到来后,乌克兰的政治清洗步伐明显加快了。1938年就有106119人被逮捕,而在1938年-1940年被捕人数达到了165565名。乌克兰***与书记处中除了一人外所有的成员都被逮捕,整个政府机构被更换了一遍。然而赫鲁晓夫也意识到被清洗的人中有相当部分是无辜的,他在第十四届乌克兰党代会上说:“同志们,我们必须撕下所有人民的敌人的伪装,将他们无情地打倒。但是我们不能让一个忠诚的布尔什维克受到伤害。我们必须同造谣中伤者进行斗争。”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突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赫鲁晓夫此时正在基辅任职。斯大林任命他为政治委员,他的职权与司令一样,没有他的签署不能发布任何命令。斯大林下令赫鲁晓夫所在的红军西南方面军守基辅,可红军在基辅遭到了德军的围歼,赫鲁晓夫和谢苗·布琼尼、谢苗·铁木辛哥等将领突围逃离。德国称他们在基辅战役中抓获了65.5万名俘虏,根据苏联的说法,被围苏军在677085人中只有150541人突围逃脱。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在回忆中称,当他在战前试图说服斯大林应该撤退时,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说基辅是可以守住的。而赫鲁晓夫回忆录则说自己和布琼尼决定调动军队以防止德军的包围,直到铁木辛哥从中央赶来接替了布琼尼的位置。他在回忆录痛心疾首的说:“这一切从军事观点来看是很不理智和无知的。我很难找到合适的措辞。对于“寸步不让!”的口号存在着不正确的、错误的理解。这就是寸步不让的下场。我们没能抢救这些部队,没有把他们撤走,结果就这么丧失了……这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啊!”

1942年5月12日,铁木辛哥和赫鲁晓夫向哈尔科夫一带的德军发起了一场大规模反攻,共有64万红军投入战斗,史称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刚开始几天反击进展的十分顺利,然而在5月17日德军从侧翼发起钳型攻势,使苏军陷入危险的境地。由于斯大林拒绝撤销反攻计划,苏军最终遭到德军的围歼,共损失了26.7万人,其中被俘20多万人。战后斯大林解除了铁木辛哥的职务,解散了西南战区,并将赫鲁晓夫召回莫斯科。斯大林并没有处决赫鲁晓夫,而是将他再次派往前线。 赫鲁晓夫于1942年8月抵达斯大林格勒前线,不久之后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他的主要工作是检查部队的战备与士气情况,亲自审讯德国俘虏,征召战俘中的一些人进行宣传工作。期间赫鲁晓夫有一次险些被炸。他还和安德烈·叶廖缅科提出一份反攻计划,可最高指挥部和总参谋部已经在他们之前接受了朱可夫的天王星行动。苏军最终以重大伤亡为代价守住了城市,并将德国第6兵团约33万德军全部围歼。

而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不久之后,一场家庭悲剧向赫鲁晓夫袭来,1943年3月11日他的儿子列昂尼德,一名飞行员,在战斗中坠机身亡了。关于列昂尼德的因产生了很多谣言:一种传言说列昂尼德在飞机坠落时幸存了下来,被德国人抓获,后来他投靠了德国人,直到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将他抓获并处。

有人说,尼基塔·赫鲁晓夫曾恳求留他儿子一命,但斯大林拒绝了他的恳求。然而历史研究人员在德国人对苏联战俘的审讯记录中没有找到列昂尼德的任何迹象。列昂尼德的战友查莫林中尉后来也承认他隐瞒了一个事。就是他看见列昂尼德的飞机解体了。他这么做的目的好像是为了躲避成员的儿子的亡可能给他带来的责任。 同年列昂尼德的妻子柳芭·赫鲁晓娃被内务机关逮捕,并判在劳改营里5年。她的女儿尤莉娅由尼基塔·赫鲁晓夫夫妇来抚养。

1943年6月,赫鲁晓夫随军参加了库尔斯克战役。他对莫斯科总指挥部声称德军一个逃兵告诉他德国军队准备第二天发起进攻,然而这被他的传记作者认为是有夸大的成分的。同年11月,他随苏军收复基辅。不久后赫鲁晓夫被任命为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并继续担任该共和国党的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战争给乌克兰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丧失了大约530万人,1.6万工业企业和2.8万集体农庄被摧毁。赫鲁晓夫重返乌克兰后,他致力于重新加强党的控制,重建集体农庄,打击西乌克兰地区的民族主义游击分子。1944年苏军重新占领西乌克兰,征召了75万名士兵。所有19-50岁的男人不论健康情况,都在几个月的简单训练后被投入战场。另一些乌克兰人抵制征兵,他们选择加入了民族主义游击队。赫鲁晓夫忙于奔走各地,期间他还拜访了自己的故乡卡利诺夫卡。他曾多次提议扩张乌克兰的领土,但这些建议均被斯大林拒绝。赫鲁晓夫因为乌克兰地区的重建工作而获得奖赏,1944年4月50岁生日时,他获得了第二枚列宁勋章。 赫鲁晓夫在西乌克兰地区推行农业集体化,这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他们在武装民族主义分子的帮助下对集体化进行了抵制。赫鲁晓夫对乌克兰起义军等民族武装分子实施了积极的镇压,1944年2月到1946年5月间,苏联军队和警察一共报告杀了110825名“匪徒”,逮捕了250676人,在1944年到1952年间,西乌克兰有60万人被逮捕,其中三分之一被处决,其余三分之二则被囚禁和流放。赫鲁晓夫同时逮捕了天主教负责人,解散天主教教堂,并使其日后与俄罗斯东正教合并。他还曾策划了对天主教牧师的暗杀活动。

1945年,一场大规模的旱灾降临乌克兰。而此时国家却在1946年提高了粮食的上缴配额,其中部分是供应给东欧的共产主义盟国的。这导致乌克兰地区的严重饥荒,并多次出现了人吃人的惨象。赫鲁晓夫于1946年10月15日写信给斯大林,要求减少谷物上缴的配额。12月,他向斯大林建议发放供应卡,以保障农村人口有最低的食物保障。却遭到斯大林的怒骂。赫鲁晓夫亲自来到莫斯科,斯大林最终同意了向乌克兰提供有限的食品援助。但这也使赫鲁晓夫失去了斯大林对他的信任。1947年3月,斯大林将卡冈诺维奇派往乌克兰协助他的工作,乌克兰中央议会将卡冈诺维奇推举为第一党委书记。

卡冈诺维奇到达基辅以后,赫鲁晓夫病倒了。他的疾病好像是政治病,事实上,他得了感冒,后来转型为肺炎。他的子女称他的病情一度十分严重。赫鲁晓夫康复以后,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带领全家来到拉脱维亚的海滩休息。1947年末卡冈诺维奇被召回莫斯科,赫鲁晓夫重新成为了乌克兰第一党委书记。他在乌克兰的最后两年十分顺利。1947年和1948年的粮食收成超过了计划目标。到1949年中期,集体化已经合并了农民60%的财产。为了实现他“消灭城乡差别”的理想,赫鲁晓夫还试图将集体农场合并为农业城市,他建立了一个样板点并于1949年10月献给斯大林,作为他70岁的生日礼物。赫鲁晓夫在回忆中给予乌克兰人很高的评价:“我在乌克兰的最后一年是1949年……这也是我最惬意的一年。我们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功在全国人民眼里提高了乌克兰的地位与我们乌克兰***的愿望……不过,将功劳归到我个人的名下是远远不够的。我自己就是俄罗斯人,我不想贬低俄罗斯人,但是我必须将我们的功劳归结于乌克兰人民。” 1949年,斯大林将赫鲁晓夫从乌克兰招往莫斯科,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平衡拉夫连季·贝利亚、格奥尔基·马林科夫等人的权力,后两者被普遍视为斯大林的接班人。在最后几年里,斯大林大幅减少了党的会议,处理公务基本上都是在通宵达旦的宴会上进行。斯大林习惯将核心集团(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等人)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看他最喜欢的美国西部牛仔**,然后于凌晨1点左右到自己的别墅中聚餐,并经常将赫鲁晓夫等人灌的酩酊大醉。斯大林还喜欢叫他们跳舞取乐,赫鲁晓夫不得不为他表演乌克兰的传统舞蹈戈帕克。

在此期间,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利用列宁格勒案件逮捕并处决了他们的竞争对手。而斯大林发动的医生案件又使他们陷入麻烦。赫鲁晓夫则在他们之间巧妙的处理关系,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担任莫斯科党委书记期间,赫鲁晓夫利用预制的加强型水泥住宅对莫斯科的住房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解决了市内的住房危机问题。这种廉价而简约的住房后来被称为“赫鲁晓夫楼”。同时他还积极筹划将莫斯科附近的集体农场合并为更大的农业城市,即使这样大的规模使其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在1951年3月4日的《真理报》上,赫鲁晓夫关于农业城市化的讲话稿整整占据了两个版面。但斯大林并不喜欢他的建议,真理报立即修正了观点。在4月的莫斯科党的全体会议上,众人纷纷对赫鲁晓夫大加鞭挞。然而幸运的是,斯大林最后对他的处理是相当轻的。

1953年3月1日,斯大林出现了严重的中风。赫鲁晓夫等人轮流值班守在斯大林的身边。3月5日,斯大林终于离开人世。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评价道:“斯大林把不同意他看法人当作“人民的敌人。”他说,他们想要恢复旧秩序,为此目的,“人民的公敌”和国际势力勾结在一起。结果几十万诚实的人因此丧生。那些日子里,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这一切现在竟能被原谅和遗忘?永远不会!” 斯大林去世后,由马林科夫担任新的部长会议主席,贝利亚则掌管秘密警察力量和国家核导弹计划。1953年3月14日,马林科夫辞掉中央书记职务,由赫鲁晓夫等五人组成书记处。赫鲁晓夫成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但此职务的权力仅集中宣传和意识形态上,政治和经济事务则落入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手中。刚刚上台后不久,贝利亚就发动了一系列大胆的自由化改革:实施大赦,将劳改营中数百万被关押的释放并平反;终止对苏联内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化政策,恢复本民族语言的地位;并酝酿使东德和西德合并为一个中立的德国。赫鲁晓夫认为贝利亚迟早会害他们,于是他表面上顺应贝利亚,而背地里却和马林科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密谋将其推翻。1953年6月26日的克里姆林宫会议上,马林科夫等人突然展开了对贝利亚的围攻,并在莫斯卡连科、朱可夫等军人的协助下将他逮捕。又于同年12月18日以叛国罪、恐怖主义和罪将贝利亚处决。

贝利亚被处决后,马林科夫逐渐加强自己在政府中的影响力,而赫鲁晓夫则不断增强自己在党内的权势。1953年8月,马林科夫提出降低税收、增加国家对谷物的采购价格、鼓励农民经营小块自留地的农业政策。赫鲁晓夫为夺回声望,于是在9月提出了更高的采购价格、强化农民自留地等政策,并进一步计划开垦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的荒地。1954年春夏期间,赫鲁晓夫鼓动30多万志愿者来到东部垦荒,由于缺乏调查和准备,这场运动在几年内演变为农业和生态上的灾难。赫鲁晓夫还对公众开放了克里姆林宫,在民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在此期间,暗中搞垮马林科夫的计划也在秘密进行着。赫鲁晓夫让法院调查团追查1949年发生的列宁格勒案件,他知道这起调查最终会把马林科夫牵扯进来。1954年间,赫鲁晓夫逐渐赢得布尔加宁、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米高扬等人的支持。1955年2月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指控马林科夫对列宁格勒案件中的责任,最终马林科夫被解除了总理职务。

搞垮马林科夫后,赫鲁晓夫与莫洛托夫的矛盾逐渐升级。莫洛托夫反对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他更倾向于对已耕作的土地进行投资,同时他还对赫鲁晓夫住房政策表示不满。在外交政策上,莫洛托夫坚持认为南斯拉夫为修正主义国家,而赫鲁晓夫率领的代表团却抛下莫洛托夫于1955年5月主动访问了贝尔格莱德。在7月的全体会议上,赫鲁晓夫和主席团的所有其他成员对莫洛托夫展开了围攻,莫洛托夫被迫认错。赫鲁晓夫没有立即清算莫洛托夫,会议后他依然担任外交部长和主席团成员。

1961年,为防止个人崇拜灰复燃,赫鲁赫夫做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决定——把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 。 主词条:苏共二十大

1955年底时,数以千计的从古拉格劳改营中被释放回家。在苏共党代会之后,平反政策落实的人数已达到了几十万人。在搜集材料、促使重审案件和释放的工作中,赫鲁晓夫发挥了带头作用。他还建议调查并通报斯大林的罪行。这引起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等人的反对。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苏联的1355名代表、来自55个国家工人政党使节和所有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在会上,赫鲁晓夫数次抨击党内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但没有提到斯大林的名字。在会议结束前夕的2月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赫鲁晓夫又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但报告完后并没有就此进行讨论。

这就由此揭开了斯大林问题在苏联的盖子。这在国际社会引起极其巨大的震动。在“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中,赫鲁晓夫情绪激动的谴责了斯大林大清洗和驱逐少数族裔的罪行,猛烈抨击了他农业政策带来的灾难,还攻击了他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并在最后表示要重新回到列宁主义的路线上来。讲话共持续了四个小时,报告的内容使代表们大为震惊,以至于“会场内一片寂静,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会议结束时,赫鲁晓夫要求代表们“不要把话题扩散到党外,更不用说媒体了”。然而在3月,赫鲁晓夫将一份报告文本作为材料发放到党组织里,供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讨论学习。同时,以色列情报机构在华沙获得了秘密报告文本,并于4月送到美国中央情报局手里。1956年7月4日,《纽约时报》将其刊登。秘密报告的公开给共产主义集团带来一波猛烈的政治震荡,引发了苏联国内及其卫星国的一系列骚乱。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发表,引起格鲁吉亚民族主义者和斯大林主义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在纪念斯大林逝世三周年之际,在第比利斯和其他大城市举行对斯大林的悼念活动,并逐渐转化为针对秘密报告的抗议和示威。1956年3月4日起,第比利斯的示威者高举斯大林画像,高呼“斯大林主义万岁”、“打倒赫鲁晓夫”等口号,并强制征用公共汽车和电车在市内游行。3月10日,苏联当局使用部队和坦克驱散游行,部队和示威人群发生了冲突,最终士兵向人群开枪。由于官方没有正式报告,估计的伤亡人数大约在106人至800人之间,有数百人受伤,超过200人被逮捕。 主词条:波兹南事件、波兰十月事件、匈牙利十月事件

1956年,波兰人民共和国因肺病在莫斯科疗养的***博莱斯瓦夫·贝鲁特在读到赫鲁晓夫的一份秘密报告文件时,突然心脏病发作,于3月12日逝世。面对波兰国内日渐升温的反苏和反俄罗斯情绪,赫鲁晓夫于3月来到华沙参加了贝鲁特的葬礼,并向波兰政府做出含糊其词的解释。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发生了大规模的罢工和游行活动。示威者打出“我们要面包”的标语,要求波兰当局提升工人工资和减少税收。由于政府缺乏谈判的诚意,游行最终演变为骚乱。29日波兰政府派出装甲部队进入波兹南,并与次日平息骚乱。据官方统计,波兹南事件共造成74人亡,800人受伤,658人被拘捕。

1956年7月,波兰二届七中全会推举曾因“右倾民族主义”入狱的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担任波兰***,并解除了苏联派来的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国防部长的职务。闻讯后的赫鲁晓夫立即向波党提出进行磋商的邀请,但波党以将召开八中全会为由拒绝了邀请。10月19日赫鲁晓夫突然单方面飞抵华沙,他一下飞机就愤怒的向波兰代表大吵大嚷,同时苏联军队也在向华沙推进。在哥穆尔卡的说服下,赫鲁晓夫最终同意苏军将不使用武装干涉,并将罗科索夫斯基调回苏联。

1955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斯大林主义***拉科西·马加什以“右翼分离主义”的罪名将有改革思想的总理纳吉·伊姆雷开除出党,这使匈牙利变成一个火药桶,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则将匈牙利彻底点燃。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学生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庆祝哥穆尔卡在波兰的上台,要求匈牙利也进行类似的改革,重新任命纳吉为总理。示威群众还将斯大林雕像推倒。当天深夜匈牙利安全部队向示威人群开枪。10月24日早晨,苏军的坦克开进布达佩斯,这却使匈牙利的矛盾全面激化。10月30日,赫鲁晓夫在朱可夫等人的建议下决定撤出匈牙利的苏军。然而匈牙利的局势已经完全失控,愤怒的群众袭击了布达佩斯***总部,并将数位安全警察处以私刑。同时纳吉呼吁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赫鲁晓夫在经历一番犹豫之后于10月31日发出命令,苏军随后再次进入匈牙利。11月4日,革命最终被苏军镇压。匈牙利有2500人亡,13000人受伤。纳吉也于1958年被处决。 东欧的骚乱使赫鲁晓夫声望受损,他的反对者则借机迅速联合起来,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赫鲁晓夫的门徒季米特里·谢皮洛夫密谋,共同向赫鲁晓夫发难。1957年6月18日,布尔加宁招呼赫鲁晓夫参加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的部长委员会会议。会议上,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向赫鲁晓夫展开猛烈的批评和围攻,反对派的人数优势使之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赫鲁晓夫和米高扬于是采用拖延战术,将会议延迟到第二天。19日,由于任命过很多地方官员,赫鲁晓夫要求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他的支持者也准备将委员们运送到莫斯科来。6月22日全体会议召开,会上朱可夫严厉地指责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时代大清洗中的罪行,反对派最终被击败。赫鲁晓夫指控反对派为“反党集团”,并将他们从中央主席团驱逐出去。莫洛托夫被降职为苏联驻蒙古大使,其他反对派成员也被远调至莫斯科以外的地方任职。

朱可夫在协助赫鲁晓夫清除“反党集团”后成为了主席团的重要成员,个人威望日渐升高,这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怀疑和恐惧。1957年10月19日,当朱可夫踏上前往巴尔干的航程时,赫鲁晓夫在一些主要将军的支持下,于主席团通过了一项谴责朱可夫的决议。朱可夫闻讯于五天后返回莫斯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对他展开了一致的批评,并撤销了他国防部长的职务。 1964年10月14日,当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据已故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谢米恰斯内的回忆录指出,勃列日涅夫提议谢氏用不同手段暗杀赫鲁晓夫,但谢氏不同意),赫鲁晓夫被免除了一切职务,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

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在软禁状态下的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在被克格勃发现后,勃列日涅夫严禁其从事回忆录写作,并采取窃听等手段来加强监视其言行。赫鲁晓夫对此抗议说:“连我家的厕所都有!你们花费人民纳的税金,就是为了窃听我放屁吗?”被激怒的赫鲁晓夫毫不让步,直到把个人回忆录完成。他的家人在苏联克格勃没收书稿与录音带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复印件运送到西方由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出版。

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在沉寂中病逝,葬于新圣女修道院公墓。

当时的苏联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而群众的大规模瞻仰,竟使得勃列日涅夫下令关闭新圣女公墓。

《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主要讲了什么?

《来自穷乡僻壤的人们》是苏联作家马雷什金的长篇小说,写于1937~1938年。

在风雪茫茫的黑夜,一辆雪橇从穆善斯克村向车站驶去。雪橇上坐着两个人:棺材匠茹尔金和他的表兄彼得。

赶车人瓦夏尼亚问茹尔金;“哪末,依你说,你这是去找好事情啦?”

“我们在这儿已经熬够了,”茹尔金回答说,“我都不记得多久以前有人定做过棺材啦。现在大家都自己动手了。木匠活也很少,难得有人叫去钉个窗框什么的。这个年头,谁还盖房子呀?我们有一块地,如今又要给集体农庄收去了。可是我家里张着6张嘴,外加我和老婆:每人一块面包,就得8块;每人2块,就是16块呀……”

“开销真大!”瓦夏尼亚说,“现在成千上万人往建筑工地去。前天勃鲁多夫村又走了4个。人家说,可以挣到很多钱。”

时值1929年冬至1930年春,“5年计划4年完成”的口号响彻全国。许多大型企业在各地兴建。农业集体化正在全面进行。大规模建设吸引着人们。人们抱着不同的目的投入建设的洪流,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造自己。

茹尔金和彼得去的地方,是克拉斯诺高尔斯克“焦炭化学厂”建设工地。

茹尔金为人老实本分。在工地上,他安分守己,一心只想多挣钱。他白天干活,晚上给人修手风琴。当他攒了一点钱之后,小私有者的幻想又开始引诱他:“我最少也得攒上1500卢布,那时候,我就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自己开个厂子……我是做贵重木器的细木工,象这样的木工全俄国也不超过100个……”

他写信告诉妻子,他的工作很牢靠,能挣不少钱,而且从手风琴上也可以挣到一点副业收入。以后,随着建设规模扩大,据说,好处还会更多呢。他从缝在衣服里的钱中拿出50卢布寄回家,自己留下同样的数目,防备万一,可作车费。

他的表兄彼得是一个化了名的资产阶级分子。他去工地的目的,是为了隐藏起来。彼得的弟弟索乌斯丁在莫斯科《劳动报》社工作,两人已多年不通音信了。

一到工地,彼得便与富农投机商阿格拉芬娜·伊万诺夫娜相勾结,并买通了工地合作社主任斯索伊。他们利用工地制度不严的缺点,偷盗公家的货物,在集市和附近村庄出售。彼得还利用因交通阻塞,工人工资一时发不下来的机会,煽动工人,进行破坏。

彼得的所作所为,茹尔金都看在眼里,暗自替他担心,也曾相劝过他。彼得的表现,引起工会干部波多普利果拉的警惕。他预感到“有人在暗中挑唆,是敌人的勾当!”但究竟是什么样的敌人,一时还不知道。

他对被煽动起来拒不卸车的工人们说:“难道你们这些劳动人民,听信敌人的话,破坏自己的切身事业,工农的事业,不觉得害羞吗?”波多普利果拉是炼焦工人出身的***员,在最艰苦的时刻对党的事业也充满了信心。在他的帮助下,茹尔金当上了木工厂装配车间的组长;他用共产主义思想,使茹尔金的眼界开阔了。

以前,茹尔金以为到工地上来的人都和他一样,是为了找碗饭吃。但是在劳动中他看到人们除为了挣饭吃外,还有其他更崇高的目标。他变了。他觉得“脚下的土地变得坚实得多,在这块土地上,他是个自己人了”。他拼命地工作,晚上也不回工棚去睡,一天工作16个小时。他建议:为了不让财产遭受损失。每个工段都组织起志愿队。一旦有事——马上召集,立刻出击。

茹尔金终于成长为一个自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彼得的弟弟索乌斯丁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满腔热情地投身革命,离别家乡已有10年之久,但思想上与旧世界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怕“变革”,怕“冒进”,幻想过舒适平静的生活。他身在报社工作,却脱离人民的真正生活,追求所谓具有“崇高、永恒旋律”的那种生活。党向富农发起坚决进攻时,他觉得自己被“看成了外人”;他的富农姐姐写信告诉他,彼得已经潜逃,村苏维埃将把她的房子作为富农的房子加以没收,他想的是:姐姐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处女,我现在是唯一能够帮助她的人。

但索乌斯丁毕竟不是苏维埃的敌人。他渴求真理,对自己的状况并不满意,“他的良心要求他果断地向什么地方前进,而且刻不容缓”。他重返故乡穆善斯克村,亲眼看到了农村无产阶级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护集体化,而富农分子则梦想恢复失去的天堂。这时,他对敌人的面目和斗争的尖锐性认识得更加清楚了。现实斗争帮助他认清了党向富农坚决进攻的政策的历史必然性。

和索乌斯丁一起的还有他的情人奥尔迦。她受过相当的教育,幻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歌唱家,渴望掌声、荣誉。她崇拜叶赛宁,书桌上总放着诗人的照片。她和索乌斯丁保持不正常的关系,似乎感到找到了追求的东西,但又觉得精神空虚,包袱沉重。她深为自己与沸腾的生活不能合拍而感到极大的痛苦。她要找寻出路。

在***员兹宾的帮助下,她走出了自己的小天地,把叶赛宁的照片锁进了抽屉,撕掉了和索斯乌丁合拍的照片,参加了训练班,成为建设工地上的一名司机。

建设和斗争,改变着苏维埃国家的面貌;建设和斗争,催促一代人摆脱由穷乡僻壤带来的一切弊病,迅速地成长起来。

克里米亚的行政区划

克里米亚共和国共分为25个地区:14个“区”(raion)和11个城市的市政府,正式称为“市议会管辖的领土”。

1.巴赫奇萨赖区(Bakhchisaray Raion)

2.白山区(Bilohirsk Raion)

3.占科伊区(Dzhankoy Raion)

4.基洛夫斯基区(Kirovskiy Raion)

5.克拉斯诺哈瓦迪斯基区(Krasnohvardiyske Raion)

6.克拉斯诺佩列科普斯克区(Krasnoperekopsk Raion)

7.列宁区(Lenine Raion)

8.下山区(Nizhnyohirskyi Raion)

9.五一区(Pervomayske Raion)

10. Rozdolne区(Rozdolne Raion)

11.萨基区(Saky Raion)

12.辛菲罗波尔区(Simferopol Raion)

13.苏维埃区(Sovetskyi Raion)

14.黑海区(Chornomorske Raion)

15.阿卢什塔(Alushta)

16.亚美尼亚斯克(Armyansk)

17.占科伊(Dzhankoy)

18.叶夫帕托里亚(Yevpatoria)

19.刻赤(Kerch):克里米亚重要的工业、运输与旅游中心

20.克拉斯诺佩列科普斯克(Krasnoperekopsk)

21.萨基(Saki)

22.辛菲罗波尔(Simferopol):首府

23.苏达克(Sudak)

24.费奥多西亚(Feodosiya):克里米亚港口与度假城市

25.雅尔塔(Yalta):克里米亚最重要的观光胜地之一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地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